【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(37)】澄塘:雪里蕻 雪里红
冬至过后,走进徽州区潜口镇澄塘村,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的柴垛上、树干上、篱笆上晾晒着一道道的雪里蕻。这种当地沿袭百年的古法技艺腌菜,丰富着人们味蕾的同时,已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特色产业。
澄
塘
识
字
采访澄塘,有两个字需要了解下。一个是雪里蕻的蕻,一个是腌齑的齑。
“蕻”有两个读音,一个念二声,一个念四声。二声的蕻(hong)专指蔬菜雪里蕻(俗称雪里红),《野菜谱》中称:四明有菜名雪里蕻,雪深,诸菜冻损,此菜独青;四声的蕻(hong)则指茂盛、蔬菜的长茎。梅尧臣有诗云:宣城北寺来上人,独有一丛盘嫩蕻。字面理解是炒了一盘嫩菜薹招待好友吧。
腌齑的“齑”,字面意思是指用酱拌和所细切的菜或肉。而在徽州,土话中的“腌齑”就是腌菜。寻其出处,清代《新安竹枝词》里便有“菜菔淹葅茎作齑,紫苏豆豉远堪携。”可见,徽州“腌齑”的历史由来已久。
特
色
产
业
担着竹篓,一路小跑,哼着小曲,快手快脚……眼前的鲍玲萍是村里的雪里蕻种植大户,她正赶去田里收割雪里蕻。
今年52岁的鲍玲萍,曾担任过澄塘村的书记,也是村里雪里蕻特色产业种植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。虽然她家现在种的雪里蕻较往年略有减少,但每年万把块钱的收入还是妥妥的。
澄塘村的土质最适合种植,几代人百年来长种不衰。鲍玲萍介绍,雪里蕻对土壤要求高,沙土地不行,在红泥土中种植的雪里蕻个头大,口感甜、品质好。雪里蕻的生长成熟期在45天—60天,每年9月份种植,11月前后收割,换茬种植,可增加田亩收益。
鲍育文家共有雪里蕻面积2亩多,亩产约在8000斤左右,年收入近2万元。他说:“每年入冬,就有老板过来收购雪里蕻,晒干的16元/公斤,生菜8角/公斤。每亩扣除成本约300元,相较于其它农作物,收益算高的。”
切割、清洗、晾晒、腌制、揉搓、入缸、压石……雪里蕻腌制看似简单,也是技术活,雪里蕻种植大户姚秀芹就是村中的“巧手”。“将晒好的菜一层层铺进缸里,铺一层撒一层盐,铺满后压上几块大石头,经过二十多天的腌制软化,就可以拿出来吃或卖给饭店了”。在姚秀芹家的庭院,她向我们演示雪里蕻腌制的步骤。
今年77岁的吴世民也是雪里蕻大户,他从35岁时从事雪里蕻种植、收购、加工和销售,最多时年均收购几十万斤雪里蕻腌制。他说,大概是60年代前后,海军东海舰队还特意来澄塘村采购定制雪里蕻,以提供官兵食用。
鲍玲萍说:“目前仅陈村村民组就有60%的村民种植雪里蕻,总面积1200亩,总产量近10万斤,村民人均收入达1000元以上。”
做
大
产
业
村史馆是一个展示村庄文化的地方,而在澄塘,“下里巴人” 雪里蕻竟也“登堂入室”,作为澄塘村史文化的重要基因。
古代徽州,山多地少,物资匮乏,蔬菜无法长久保存,于是很早就有泡制腌菜的技艺。徽商远行,风餐露宿,携带家乡的“腌齑”成为佐餐的必备佳肴。美味菜品的原料,逐而成为徽菜的重要原料之一,例如“腊肉火腿炖腌齑”“ 腌齑炖豆腐”“腊肉黑腌齑”等徽州家常菜,也伴随着徽商的足迹走遍大江南北。”
潜口镇党委副书记徐本方说:“澄塘村自清末开始种植雪里蕻,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。澄塘‘腌齑’历史悠久,明代澄塘名医吴崐的著作里就提到其每日食用腌齑苦读医书的经历,至清代因澄塘培育的雪里蕻品质好,腌制技术高,而享誉徽州。为进一步打响澄塘雪里蕻特色品牌,村史馆着重注入了腌菜文化。”
澄塘村第一书记、扶贫队长胡玲红介绍,目前全村人均雪里蕻收入在1000元左右。种植面积因为劳动力问题较前几年略有下降。为做大做强雪里蕻品牌,村里已经申请注册了潜口澄塘雪里蕻商标。同时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,以打造“农耕澄塘”为目标,着力推进“致富欢心”工程。结合蔬菜瓜果花卉类基地等资源特色,做强传统产业,培育新型产业,培养新型种植大户和职业化农民,打造澄塘农业综合体,形成农业产业链,带动村民集体致富,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。
【瓜子铺语录】
紧封坛口,久藏不坏,生熟皆宜,陈久愈佳,经过一系列腌制流程,雪里蕻腌菜因时间的沉淀而发酵反应,由普通的蔬菜物质升华为人们舌尖上的美味。作为澄塘村“一村一品”特色产业,在乡村振兴的积极推动下,其产生的化学反应将让当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味。
题字:姬臣
策划 :瓜子铺工作室
文字:程向阳 郭傲宁
图视:胡高华 郭傲宁
制作: 程瀚星
图文征集: 1172522531@qq.com
联系方式: 18055959822(微信同步)
联 系 我 们
值班编辑:程红妹 责任编辑:程向阳二审:徐海生 终审:项其敏
推荐阅读
【乡村振兴之黄山探索 (34)】汪村:“三色”书写美丽新传奇